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900-6311

绿色清洗洗靓美丽中国

  近年来,我国工业清洗行业发展迅猛,为我国工业领域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还未摆脱尴尬局面,关键技术装备仍需从国外引进。特别是随着环境约束的加大,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那么,作为年轻的行业组织,中国工业清洗协会将带领行业如何发展?

  在不久前珠海召开的中国工业清洗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上,协会理事长陆韶华说:“我们需要不断推进行业技术、装备、产品的交流与创新,推动和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并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作为行业发展的重点,为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整体收入不断增长 科技成就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国工业清洗行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行业整体收入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全国工业清洗行业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专业清洗公司数量为2万家,年收入为200亿元,行业收入占当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0.183%;到2009年,全国专业清洗公司数量达4万家,年收入为1200亿元,行业收入占当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0.358%。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发达国家清洗业的产值一般占工业总产值的2%~5%,而我国工业清洗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市场潜力巨大。

  值得欣喜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行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造就了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部分科研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记者了解,在化学清洗技术领域,我国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蚀技术;研究开发了乙烯、化肥等大型成套装置的系统开车前清洗技术;还研究出先进的清洗设备、干燥装备制造技术。如蓝星清洗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装置清洗干燥技术,为我国太阳能电池国产化发展提供了清洗技术上的保证。

  此外,我国清洗企业还在美、日、韩、俄、荷兰、阿根廷、土库曼斯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承担清洗工程业务,提供工业清洗技术服务,中国工业清洗科技成果正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然而,我国工业清洗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工业清洗协会秘书长赵智科指出:“科技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据他介绍,多年来,我国工业清洗行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装备研制能力不足,以至于新产品开发依然没有摆脱对进口设备和产品的依赖局面,大型清洗装备,特别是关键技术装备,仍需从国外引进,而且重复引进现象严重。科研院所转制后,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被削弱,研究力量也很分散。同时,新产品开发还未真正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此外,由于开发工作落后,技术缺失或水平不高,导致了清洗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清洗工程中高耗能、高污染现象客观存在。

  技术联用渐成趋势 绿色清洗方兴未艾

  另一方面,我国清洗行业科技清洗方法不断发展完善,现在可供选择的清洗方法越来越多。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先进的缓蚀技术推动了行业的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高压水射流为代表的物理清洗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进入21世纪,其他多种清洗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机器人清洗、生物清洗、激光清洗也逐渐发展成熟,开始进入工程实践。此外,还有PIG清洗、超声波清洗、气脉冲清洗、电解清洗、等离子体清洗、干冰清洗、电解清洗等。

  赵智科表示,每种清洗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种清洗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清洗难题,只有根据被清洗对象及污垢性质合理的选择设备或药剂(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在充分考虑对人及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按照相应的工艺控制进行实施,才能说是一种完善的清洗技术。

  赵智科指出,随着各种清洗技术的不断涌现,联合应用将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为保护自然环境,清洗技术的环境无害化正得到社会关注,清洗技术也将向环保型、功能型、精细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表面活性剂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高勇指出,目前世界上工业清洗已由传统的溶剂清洗、水洗和表面活性剂清洗方式,发展到精细清洗和绿色清洗阶段。精细清洗,即采用二氯乙烷、F-131等含氯、含氟溶剂和乳化表面活性剂的高质量清洗。绿色清洗,即使用正溴丙烷清洗剂、萜烯清洗剂等替代ODS、非ODS与低温室效应的清洗技术。

  而环保清洗剂要获得推广使用,必须具有好的经济性。业内专家表示,好的清洗剂在没有处理好经济方面的问题时很难投入到使用当中,只有降低清洗剂的生产成本以及处理成本,寻找便宜易得成分,才能得到广泛推广。

  另外,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环保和效率等因素的要求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环保、高效、便捷等先进的清洗方式和多功能、高效、低毒和易生物降解的清洗剂产品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强,而工业清洗剂倾向于规范、专业、品牌化服务。“以前可以将清洗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现在就必须进行“三废”处理,全国上千家清洗公司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力弱小的公司一些将可能倒闭,一些转向民用清洗领域。工业清洗企业将走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人工清洗将逐步被高技术装备取代。靠买几桶酸、碱、清洗剂和几把刷子、抹布,就可以承揽设备清洗和工业清洗工程、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过去了。”赵智科表示。

  清洗节能独领高地 合同能源另辟天地

  工业清洗在节能降耗、安全稳产、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有效的清洗可以解决企业由于污垢的原因造成企业能耗高或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为企业节能、安全、平稳生产提供有力帮助。”业内专家表示。

  根据国家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节能目标,工业清洗行业对节能的贡献率至少可达5%。

  在石油化工装备中,换热设备占设备总质量的30%~40%,同时平均约占化工厂总投资的11%、占炼油厂总投资的20%。由于污垢的导热系数极小,结垢会严重影响热交换设备的传热效能,使设备热交换效率大幅下降,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并对设备的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行产生多种不利影响。热工试验表明,设备传热面积集结1mm厚水垢,热交换设备就会多消耗8%~10%的能源。

  工业生产使用的中、低压空压机的空气冷却器一般采用工业水冷却,长期运行后内部有水垢生成。水垢增生会妨碍热交换,严重时电能损耗可增加2~3倍。

  在工业锅炉中,工业锅炉每结1mm水垢,其热效率会降低5%以上。目前全国在役工业锅炉保有量为50多万台,年耗原煤约4.5亿吨。以此计算,仅工业锅炉清洗一项每年就可节约2000万吨标煤,减少1340万吨碳排放,至少节约45亿元的燃煤费用。并且,清洗所花费用在锅炉无垢运行10~50天所节约的燃料中就可以收回。也就是说锅炉清洗带来的节能效益是清洗投入的5倍以上。

  赵智科举例说,某厂4吨锅炉结垢约1.5mm,经清洗后,热效率提高了近30%,当时经厂方测算一年可节省燃煤约700吨,以每吨400元价格计算,年节约28万元,而清洗费用不足2万元。

  再次,各类输送管道,管道结垢后,不但影响到输送物料的能力,而且需要泵做更大的功,也会造成能源浪费。以油田注水管为例,结垢严重时,管道压力上升,泵压稍有波动即出现欠注,使油井产量下降。据统计,因注水井欠注造成油产量的月自然递减率为2%~10%。每年需要注水总量有数百万立方米,注水效率向下浮动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几十万千瓦时的电量白白浪费掉。

  另外,与工业清洗相关的节能减排政策也大有可为之机。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25号文件)称,到2012年,国内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国内将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清洗工作具有节能降耗的作用,但在公开的报道中,将清洗与合同能源管理结合起来的还没见到。赵智科指出,如何借国家政策的东风,把清洗与合同能源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将成为中国工业清洗行业同仁们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将成为中国工业清洗行业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利好政策保驾护航

  虽然我国工业清洗行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年轻的中国工业清洗行业独立发展的历史尚短,“中国梦”才刚刚起步,要从崭露头角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任重而道远。

  为此,协会《工业清洗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清洗行业将在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突破10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自行研制10套大型成套自动化工业清洗装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开发一批高性能化、绿色化和高附加值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突破资源制约,重点攻克一批石油石化、新型煤化工、生物化工等行业成套装置清洗技术;清洗废液处理达标排放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开发一批节能环保型清洗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开发和积极推广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清洗产品生产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在行业骨干单位培育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赵智科表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自主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二是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奠定科技条件基础。重点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战略性科研产业化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校企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创新人才队伍。扩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显著提高从业人员中高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科学素质。

  此外,从政策上,应重视以产业链需求为牵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项目的重要目标;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Copyright 2024新澳门精准资料期期精准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5137号-1  网站建设:康曼德